赤水河流域音乐文化普及基地文化氛围打造方案

作者: 时间:2022-05-15 点击数:

赤水河流域音乐文化普及基地文化氛围打造方案

电梯出来两面墙(需要有流水设计)

1、传承非遗音乐 连接现代生活

2、文化普及 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 社会服务

一、赤水河流域音乐文化普及基地 (形象墙)

赤水河,又誉“英雄河”、“美酒河”为中国长江上游支流,是川、黔、滇三省界河。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流经云南、贵州、四川三省,至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汇入长江,是中国唯一一条没有被污染的长江支流。沿线有汉、苗、彝、回、仡佬族等30多个民族在这里聚居,聚集了长征文化、盐运文化、生态文化以及酒文化。

电梯出来右手 28张

二、国家级非遗(8张图片)

1、古蔺花灯;

古蔺花灯

「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代表性项目」

流行于泸州市古蔺县一带的民间传统歌舞艺术

深受当地民众喜爱,古蔺县也因之被称为“花灯之乡”

古蔺花灯

「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代表性项目」

图片二

据《古蔺县志》记载

清代中叶,古蔺花灯已盛行民间

俗称“扭扭灯”

古蔺花灯

「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代表性项目」

图片三

每年正月初二至十八

村寨各路灯棚走街串巷

“耍花灯,贺新年”

说唱吉祥,祝福平安

经历数代人的传承

古蔺花灯成为了极具特色的花灯歌舞代表作

2、泸县雨坛彩龙

雨坛彩龙

「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代表性项目



荣获“首届中国-铜梁龙灯艺术节”

最高奖“神龙腾飞奖”

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中国艺术节广场舞“群星奖”等多项大奖

雨坛彩龙

「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代表性项目

图片二

表演重在一个“活”字,“人龙合一”

表演时舞者“动于中而形于外”“心有性情,手衍神色”

“手随眼动,眼随心动”

雨坛彩龙

「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代表性项目

图片三

设坛耍龙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被誉为“东方活龙”

在国际与国内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3、端公戏——镇雄县(云南)国家级

镇雄端公戏

「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代表性项目」

图一

云南镇雄塘房镇小擢魁傩戏(端公戏)艺术源远流长

源出于江西、衍化于四川,上辈教传,承传有据

其表演形式和场面鼓点都与四川剧近似

图二

演员以20人为宜 领唱者为掌坛师 合唱者为帮师(一般法师)

其戏剧形式主要有:庆菩萨打窖还钱做斋

三、省级非遗: (20张图片)

1、川剧“泸州河”;(1)

“泸州河”川剧艺术

「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图一

“泸州河”川剧孕育于元代杂剧 形成于明末清初

以高腔特色为主 其乐器打击在川剧界独树一帜

2、蓝田花船1



蓝田花船

四川省级非物质遗产代表性项目」

图一

泸州传统民间文化娱乐表演活动

泸州河川剧曲调为主运用民间戏剧歌舞的表演形式

唱词主要以江阳长江段的名胜古迹为内容

多用来祝福新的一年里

3、黄家杨琴;(1)

中河调清音、中河调扬琴古蔺黄家扬琴

四川省级非物质遗产代表性项目」

图一

今存在于泸州的曲艺清音、扬琴的演唱风格

与“上河调”(以成都为代表“省调”)

“下河调”(指重庆以下“川东调”)

在四川省境内形成三角鼎立态势

“中河调”以大调曲目见长 唱腔朴实 伴奏上多不加渲染

4、合江福宝贯打唢呐(1)

合江福宝贯打唢呐

「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起源于唐,发展于宋 完善于明清

以唢呐为主奏脚盆鼓、板锣、钵、马锣、竹节鼓 竹梆等打击乐和竹笛、二胡等伴奏

内容分为山野风光 动物情态 人物情绪 三大类

通过长调、短调、大打 小打等形式展现音乐 或高亢热烈,或若泣如诉



5、合江高腔山歌(1)



合江高腔山歌

「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图片一

产生在福宝 流传于川南黔北渝西地区的原生态山歌

“福宝高腔山歌”曲牌调式众多,长调短调并茂

歌词采用比兴手法,两句歌词一段,

富有地方特色的虚词衬句完成歌曲旋律的起、承、转、合,

强调“高腔”风格和“边音” “假嗓” “嘘声”技巧,腔高嗓亮



6、合江福宝石工号子;(1)

合江福宝石工号子

「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图片一

在石工劳动中编创并应用于石工劳动的民间歌谣

初始于汉,发展于明,完善于清

种类齐全,曲调丰富,唱腔古朴高亢,悠扬壮阔

唱词表现生活,歌唱爱情,体现出笑傲艰苦、乐观奋发的人文精神

被誉为“山魂之歌,石魄之唱”

7、纳溪民歌;(1)

纳溪民歌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图一



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民间歌谣

原是口耳相传,后经收集整理得以广泛传唱

最为著名的是“滚板山歌”

纳溪民歌基本划分为“喊歌”、“说歌”和“哼歌”三大类

8、永宁河船工号子(1)

永宁河船工号子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图一

是随着纤夫和船工职业而产生的一种民歌

目的是整齐动作,鼓舞士气

表现形态为一人领唱或两三人轮换领唱

众人合唱或众人齐唱

9、搬打狮子(1)

纳溪搬打狮子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图一

流行于四川泸州纳溪地区的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乐

“搬打”是因为一是狮子需要在摆放的桌子上从低垒到高地表演

二是狮子在表演的同时,需要有鼓、锣、钵敲打伴奏

表演者必须具有身轻如燕,臂力、腰力过人及下盘稳健等扎实的基本功

10、古蔺苗族歌舞(1)

古蔺苗族歌舞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图一

以民间歌唱表演为主的苗族民俗文化活动

内容有歌唱吉祥、祝福平安的,有丧葬祭祀、婚庆节庆的,有生产生活交流的,有谈情说爱的

反映苗族人民丰富的哲学、历史、文学、政治、经济、民俗等思想和观点

盛行于古蔺民间已有数百年历史

11、叙永海涯火把节(1)

叙永海涯火把节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图一

叙永海涯火把节为地方民俗 历时三天

从农历六月初五晚上的“取火”“祭火”“接火”仪式开始

取火方式为古老的钻木取火 取火后还要进行“接火”仪式

把火种接到每家每户的火塘内保留

12、叙永咪苏唢呐 (1)

叙永咪苏唢呐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图一

起源于叙永水潦县彝族自治乡咪苏坝 形成于明以前

“咪苏”彝语“香甜”之意

多用于生产生活庆典 节日 红白喜事

反映彝族古代生活文明



13、叙永木格岛苗族祭祀鼓乐(1)

叙永木格岛苗族祭祀鼓乐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图一

又称为“鼓舞”

通过叙事性的表演方式

再现了木格岛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及娱乐画面

14、龙马潭火龙(1)

龙马潭火龙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图一



“马潭火龙”最早源于“扎草龙”求雨祈福

胡市镇历来就有端午舞龙祈福的传统民俗

15、泸州傩戏(1)

泸州傩戏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图一

流行于纳溪 合江两地

大体分为阴戏、庆坛与阳戏三种

集道教祭祀仪式与民间戏剧表演于一体

是泸州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

16、薅秧歌

贵州金沙薅秧歌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图一

金沙安底镇是汉族和仡佬族杂居的地方

薅秧歌在当地流传较为广泛 由两个曲调组成

一个是“老娃调” 在每句尾模仿乌鸦的叫声

四句一段 有规律加入衬词 多唱田间的植物

一个是“薅秧调” 四句一段 衬词假嗓演唱 表现劳动情景

17、花灯——省级

贵州金沙花灯戏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图一

一种民间自娱自乐、载歌载舞、有说有唱、

带有戏剧、杂耍等综合性质的表演艺术

18、彝族呣哼(莫轰)——省级

贵州彝族呣哼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图一

“呣哼”又称“莫轰”、“姆齁(hou)”、“马哈”

是一种彝族祖先发明制作的古老的双簧吹管乐器

“呣哼”音乐内容丰富,曲谱成套

呣哼曲调婉转明亮 曲调可分为喜调和哀调两大类

19、长坝狮子灯 (省级)

贵州长坝狮子灯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图一

又称“狮子舞”、“狮舞”、“舞狮”、“舞狮子”

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 象征着吉祥如意

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20、舞龙(龙灯会)

贵州金沙舞龙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图一

又称“耍龙”“玩龙”

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

是汉族同胞从江西、湖广、四川等地陆续迁入后沿袭和传承下来的民俗性活动

电梯上楼左手 (18张)

部分赤水河流域市级非遗音乐文化(9张)

1、叙永竹琴

叙永“竹琴”

泸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图一

又称渔鼓 道筒 形成于元杂剧时期的曲艺表演

表演基本形式以说唱为主 配合适当动作

叙述故事 塑造人物 反映社会生活 表达感情

竹琴技艺全掌控在手上 可以单人表演 也可几人座唱

是拍、打、唱三种艺术结合、协调的演唱形式

2、叙永鱼凫彩龙

叙永鱼凫彩龙

泸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图一

源于叙永县城南老鱼凫乡 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

“鱼凫彩龙”造型独特 非常夸张 与全国各地彩龙造型有所不同

表演形式为群舞 最少有5人 最多15

3、合江大桥大河闹

合江大桥大河闹

泸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又称“吼河闹”

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实践中感悟产生的民歌调式

一领众和 分齐唱、领唱、对唱、帮腔等多种形式

目的是为了抒发内心对美好生活的赞美

4、白鹿牛灯(儿)

白鹿牛灯(儿)

泸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图一

最初称为“牛儿灯” 是一种民间文艺形式

农民劳动之余 在田间地头

用农具作道具 模仿耕牛动作的自娱自乐

5、纳溪新乐牛牛灯

纳溪新乐牛牛灯

泸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牛牛灯”是川南地区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

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表演者在锣“牛牛灯”是川南地区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表演者在锣鼓乐的配合下,装扮成耕牛的样子,作出耕牛劳作时的各种形态动作,寓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鼓乐的配合下,装扮成耕牛的样子

作出耕牛劳作时的各种形态动作,寓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6、大石开山号子

叙永大石开山号子

泸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图片

7、纳溪合面花船舞

纳溪合面花船舞

泸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合面“花船舞” 亦称“划旱船”

起源于盛唐 是纳溪农村传统民间文化娱乐表演活动

动作主要模仿水上的行船

表演时常穿插极富挑逗性、诙谐性和幽默性的民间生产生活对话

8、叙永后山三斗米山歌

叙永后山三斗米山歌

泸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叙永县后山镇三斗米村山歌

12、古蔺高台狮灯(县级非遗)

古蔺高台狮灯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已有上百年历史

根据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文化活动

主要动作有眨眼、洗须、舔身、抖毛等

其中采青是狮灯舞中的精髓

赤水河流域 周边省级非遗音乐文化(9张)

泸县非遗 (省级)

1、玄滩薅秧歌(1)



泸县玄滩薅秧歌



「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图一

俗称为“吼薅秧歌”演唱高吭嘹亮

其曲调主要有罗儿调、花儿调、板调等

歌词内容调侃风趣、引人向上

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精神面貌

2、兆雅火龙;(1)

泸县兆雅火龙



「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图一

兆雅火龙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

每年腊月装扎裱糊火龙

正月表演火龙

正月十五晚敬烧火龙

火龙表演主要有龙垒塔、龙抢宝

龙穿梭、龙翻江、龙钻洞

龙行云,黄龙滚,二龙戏珠

3、泸县耍锣(1)

泸县耍锣



「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图一



又称为“地锣鼓”“围鼓”“杂锣鼓”

通过音色、节奏变化、速度增减、旋律组合的打击乐演奏形式

有400多年历史了

有固定的曲牌

根据不同的旋律形式、节奏特点等

取用不同的曲牌

曲牌名称特别雅致

4、泸县百和莲枪(1)

泸县百和莲枪



「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图一

百和莲花枪发源于清光绪年间,

属自娱式民间舞蹈艺术

源于叫花子乞讨

其主要道具莲枪也由叫花子的打狗棒演化而成

代表曲目有《冤花告状》《柳阴记》《讨口》等

5、牛滩马儿灯(1)

泸县牛滩马儿灯



「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图一

汉族民间传统舞蹈艺术形式

起源于明末清初的茶马古道上

出现了大大小小的马帮

成为当时马帮人劳作之余生活的调剂品

有舞蹈套路、固定唱腔、伴奏的

6、玄滩狮舞



泸县玄滩狮舞



「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图一

泸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舞狮子”、俗称“耍狮子”

通过舞狮寄托民众消灾除害 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是汉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代表

有固定表演套路、基本舞步和步形、基本伴奏形式

属中国狮舞中北狮派系的武狮流派

7、泸县鼓书


泸县鼓书



「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图一

泸县鼓书是泸县板腔体曲种之一

俗称“板凳戏、打书、单唱书”起源于清朝末年

有规范的“原板、慢板、中三眼

散板、导板、流水、快板、数板”等常用板式

腔调有四季调、四小调

鼓书艺员要求严格

要学会“唱、念、做”3功夫

“口、手、眼、身、步”5技

要会“笛子、唢呐、二胡、锣、鼓、镲”器乐演奏

8、得胜仁和花灯(1)

泸县得胜仁和花灯



「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图一

也称“彩灯”“幺姑灯”已逾300多年历史

发端于清朝中期 起源于劳动

是民俗民间演唱艺术

表演以唱为主,以演为辅 分为独唱、对唱和合唱

伴以锣鼓、胡琴、唢呐等 场面热烈,气氛活跃

表现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情态

9、泸县天兴龙贯山草龙

泸县天兴龙贯山草龙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保护名录」

图一



彩龙、火龙、板凳龙等各种龙舞表演之母

有近300多年的历史

表演前后都要吟唱吉利语

主要祈风调雨顺 庆贺五谷丰登 红白喜事

舞蹈动作为汉民族舞蹈积累了元素



版权所有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 Copyright © 2011.